地藏菩萨,誓愿弘深,以十方诸佛国土,作为自己成熟众生的国土,分身尘刹,利乐有情。其示现于中国的道场,则在安徽省青阳县西南的九华山。
九华山,原名九子山,因山岩顶如九子团聚之概。唐代诗人李太白有诗云:“昔在九江上,遥望九华峰,天河挂绿水,秀出九芙蓉。
九华山中,有九十九峰,其中十王峰最高,海拔一千二百四十多米,其余诸峰罗列,怪石峭壁,苍翠峥嵘。山中有五溪山色,莲峰云海,舒潭印月,碧桃瀑布,东崖宴坐,平岗积雪,天台晓日,化城晚钟,九子泉声,天桂仙棕等十境,尤其引人入胜。
山中寺院百余座,其中最著名的是祇园寺,百岁宫,甘露寺,东岩寺等四大丛林,皆以化城寺为中心。化城寺在化城峰上,是唐代诸葛节等为金地藏改建。
佛陀灭度后一千五百年,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,为新罗国王子,名金乔觉,二十岁出家,法名地藏比丘。他曾感叹道:儒家六经遍布天下,道家三清法术高明,但只有佛门第一义谛与我心意相合。于是,他舍弃尊贵的王族身份,剃发出家,并于二十四岁那年携白犬善听,渡海西来到了大唐。弃舟登岸后,他一路行脚至安徽青阳县,见九华山的高耸入云,秀丽风光,遂结茅住止于此,岩栖涧汲,过着十分清苦的禅修生活。
当时九华山有一个长者,人称闵阁老,常发善心供养一百位出家人,一定要留一个位子等金乔觉,请他凑足一百个出家僧。金乔觉见闵阁老是一位正信的老居士,建寺时,曾请闵阁老送地,闵老个性乐善好施,且对地藏比丘,非常信敬,问要地多少?地藏答:“谨要一袈裟之地足矣。”
闵老认为一袈裟之地,所占几何?于是慷慨答允。谁知地藏比丘,撇开袈裟,竟盖尽九华山峰,闵老见地藏比丘素怀善念,见金乔觉有此神通,惊喜不已,即将九华山地,全部送出,发愿为地藏比丘护法;闵公的儿子求出家,即道明和尚。闵公后来也出了家,礼其子为师。后人为纪念闵氏父子胁侍大师之功,在地藏菩萨像两侧为之立像,年轻比丘为道明,年老长者为闵公。
至德初年(756),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,一路但见深山峡谷,荆棒莽莽,寂静无人。到得东崖,见岩洞内唯有金乔觉孑然一身,闭目端坐,旁边放一折足鼎,鼎中盛有少数白米掺杂观音土煮的剩饭,众长老为有如此苦修之人而肃然起敬。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,供养地藏。不到一年时间,一座庙宇建成,金乔觉有了栖身修行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,遂率其大弟子、首座僧胜瑜等僧徒,身体力行,斩荆披棘,垦荒凿渠,造水田,种谷物,劳动自给,坚持苦修。
建中二年(781),池州太守张岩因仰慕金乔觉,施舍甚厚,并奏请朝廷将“化城旧额移于该寺”。郡内官吏豪族纷纷皈依,向化城寺捐献大量财帛。金乔觉声闻遐迩,连新罗国僧众闻说,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。
贞元十年(794),金乔觉已九十九岁,忽召众徒告别,跏跌圆寂。相传其时“山鸣石陨,扣钟嘶嘎,群鸟哀啼,地出火光”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,仍“颜色如生,兜罗手软,骨节有声,如撼金锁”。世人根据佛经中“菩萨钩锁,百骸鸣矣”的记载,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,从此便以金地藏称之,九华山也成为地藏菩萨道场,位列四大名山之中。